參與社群討論很重要嗎
某次面試時,技術主管向我問道:
「您有沒有參與過技術小聚或是一些研討會呢?」
雖然我不排斥參與活動,但過去一兩年下來,公開的活動也就去過兩三場,反而回去 bootcamp 分享心得的次數更多,可謂是窩在自己的小圈圈 XD
除了實體活動,社群網路也是一種社群,例如近年很多團體都選擇移駕到 Discord 上管理社群頻道、舉辦讀書會,或是 Threads 也有很多串文被爆炸式傳播和討論。
實體活動更容易拓展人脈,在寒暄的過程中交換一些秘辛(?),社群網路則可以快速取得新知、新聞,無論透過哪種管道都能增廣見聞,所以參與社群絕對有實際效益,至少能刺激出一些社交能量。
過濾資訊
實體活動可以直接觀察到對方,因此多少會因為對方的肢體語言讓我們辨認出一些資訊。
但社群網路大多是文字討論,在這個講求流量的時代,難免會運用一些誇張的措辭來吸引關注,像是「不能不會」、「必學」、「殺手級」、「核彈級」等等,容易引起資訊焦慮的形容詞。
思考自己真正需要的資訊是什麼之後,再去查證資訊來源的可靠性,查證的過程一定會有所收穫,也會慢慢養成剖析內容、明辨是非的習慣!
有時候我們需要的並不多,只需要先花一些時間了解自己。
接受衝突
「學校就是社會的縮影」。
大家從小到大應該多少聽過這句話吧?有人的地方就有社會,人多了就容易因為立場不同而產生衝突。
社群網路的衝突更加頻繁,因為與其比拳頭,打字留言的成本和風險非常低,只要不涉及誹謗和人身攻擊。所以很多留言並非志在討論,只是在抒發情緒、故意讓人不舒服,就是那種特地跑到你家門口丟垃圾,丟了就跑,你想罵他還找不到人的感覺。
即使是認真討論的留言,還是感覺得出火藥味,因為在不用面對面的情況下,用字會比日常口語還更直接粗暴,尤其是彼此的觀點討論不出一個共識的時候,不是三字經那種粗暴,而是「不懂哪裡難?」、「什麼咖?」、「這種程度?」之類的,語境大概類似這樣(如有雷同,那就雷同)。
和文學小說不同,就事論事的文字通常不經修飾,感覺比較冰冷,因此可以不用帶著任何情緒去看,和 code review 一樣,只要過濾出對你有幫助的資訊就好。至於過程…真的不用想太多,抽離情緒後再來看待這些留言,我相信很快就會發現,哪些留言是真的在探討問題的本質,哪些留言只是為了辯輸贏、維護自己的立場。
不要讓這些廉價的留言換取你的不開心!
小結
上述的情境都和「情緒」有關,這些情緒每天都在影響我們日常生活,例如衝動性購物、錯失恐懼症等等,在資訊發達的時代下,隨時都有大量的內容在試圖挑起我們的情緒,奪走我們的注意力。
所以參與社群活動時就保持平常心吧!記住心裡的那把尺,慢慢養成這個混亂的時代中需要的判斷力了,相信就不會時常感到焦慮,並且能正面化解焦慮的情緒!